平度市:敢为人先的女“粮王”——记桑园村党支部书记、全国种粮大户王玉芹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董道鑫 绪昌 京信 延林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6日

    麦收时节,热浪滚滚。

    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3560亩承包田里,这位动作干练的“粮王”,一边组织着10余人装运小麦,一边和地里的机手通电话,询问收割进度。笔者只能见缝插针和她聊着“麦事”……

    “今年墒情比去年好!”谈起今年的小麦收成,王玉芹说,她共种了3560亩小麦,其中,3000多亩是麦种,500多亩是普通的麦子。

    由于雨水合适,加上麦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肥力日渐丰厚,小麦亩产比去年提高了100斤左右。

    靠政策当上了“全国粮王”

    说起“粮王”这个称号,还得把事情回放到去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会上对全国200个产粮大县、3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员、300名种粮售粮大户和100名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芹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表彰,并获得一台价值20万元的拖拉机。当接受采访时,她拿出国务院授予的荣誉证书和银质奖章喜上眉梢地说:“国家对咱农民种地这么关心和支持,我种粮的劲头就更足了!”

    “时下,有的人认为种地辛苦挣钱少,因而选择外出打工,但你却以高价流转土地种粮,这有账可算吗?”面对这样的提问,王玉芹说:“种粮有了规模就有账可算,再说我们家祖辈都是农民,所以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高中毕业就开始种地,至今还是农业户口。”

    2008年,担任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她,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筹集资金,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从无劳力的农户手中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将土地承包下来,进行集约化经营,并签订了5年合同。这样,年轻的村民可以毫无顾虑地在外打工。2009年,王玉芹租种的土地由原来的400多亩增加到2060亩。农忙季节,有100多名村民在她承包田里干活,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王玉芹通过发展土地集约化种植,大规模种植种子用小麦、玉米,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

    王玉芹算了一笔账,一茬种小麦、一茬种玉米,正常年景,除去生产性资金投入,种粮是非常有收益的。“去年,俺种的小麦、玉米喜获丰收,总产量达240多万公斤,年收入达100多万元。”王玉芹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种粮售粮大户。

    “还得感谢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对种粮食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扶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以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王玉芹发自肺腑地感叹。说着,她又算了一笔账,“买种子国家给补贴,买农机国家给补贴,种粮食国家给补贴……现在光粮食补贴、抗旱补贴、化肥补贴等加起来,每亩地就有120多元钱,可抵消一部分投入的成本。我这些地能享受国家各项补贴几十万呢!”

    现在,王玉芹有三个身份:农民,桑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更是3560余亩耕地的“大地主”。

    机械上阵省力省心

    现在,王玉芹家共有联合收割机、深松机、烘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18台。“别小看这些机械,没有它们得累死。机械上阵,种这几千亩地照样潇洒!”王玉芹驾驶着国家奖励的东方红拖拉机笑着介绍。

    离开了这些机械,得多雇多少人,多操多少心,王玉芹吐了一下舌头:“我真是想也不敢想。”

    说话的当儿,帮他们修机具的企业售后人员回来取一个零件。王玉芹说,现在平度市农机局和青岛福盛农机公司每天都派2—3人在她家“蹲点”搞维修。昨天晚上因为一台联合收割机的粉碎机坏了,他们两人修理到今天凌晨一点半,今天早晨7:30又从平度赶回来上班了。

    谈到农机,王玉芹又一次伸出了一根手指说,今年的联合收割机多了一项新功能——粉碎功能,这真是个好东西。农机直接出来的不是小短麦秸,而是粉末,还田正合适。

    “另外,我还新添了一个农机品种——烘干机,更厉害,20多万元一台,每天可烘干100亩,遇见恶劣天气就显神威了,”她说。

    “你看现在这天阴的,怪吓人的,我准备再买一台,这样,3台联合收割机每天收下来的麦子,当天就可以烘干!”谈起心爱的农机,她眼睛闪闪发亮。

    包地纪录还要刷新

    今年“三夏”麦收开始后,王玉芹每天晚上12点睡觉,早晨4点起床,即便如此忙碌,也没有影响她在心中酝酿的一个愿景:“看看今年玉米收成怎么样,只要差不多,我还要继续流转邻村的土地扩大规模。”这个干练的女“粮王”对此充满信心。她介绍,每年种这两茬,就能纯挣一茬的粮食,也就是100万左右。假若再流转1000亩,效益应该更不错,但运营资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光流转费用一年就需70多万元。再除去其它的花销,也剩不下太多钱,”她说。

    王玉芹种粮“胃口”越来越大,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农业科技支撑。除了科技服务外,银行部门更给她吃了“定心丸”,每年100多万元贷款做流动资金。王玉芹坦言,如果没有这些贷款,她也没有这么大的信心。

    “再流转租赁1800亩地种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大种地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这些政策都跟我有关系!”王玉芹说,“今年打算再流转租赁1800亩地种粮食,加上现在的3560亩,将超过5300亩。”她敢大面积扩种,一是技术上有把握,二是有贷款支撑,三是坚信国家对农业的扶持会继续加大。

    王玉芹还聘请了3名农业技术员,承接了许多科技试验和开发项目,其中仅保护性耕作技术一项,每亩每年就能多打粮食二三百斤。王玉芹说:“兰底镇属于贫水区,适合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即使去年冬春大旱,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土壤也没干透,不仅蓄水好,而且肥力足。另外,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也都用上了。”

    流转承包土地,购买农机,都需要大量资金,王玉芹靠借钱“滚雪球”。王玉芹说:“开始,我是靠养猪挣的40万元搞起来的。因为种粮食收益稳当,只要没有大灾,把一季粮食收了,就能把钱还上,接着再贷。”

    其实,吊起王玉芹“胃口”的,是国家扶农政策。王玉芹说:“有旱有涝但不太大的平常年份,一亩地一年能挣大约300元,加上每亩大约120元的补贴,每亩能有400多元收益。”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