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铁牛唱响强农富民丰收歌

作者:宿迁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9日

    沭阳网讯 今年以来,宿迁市农机局大力实施农机化“三大创新、五项工程”,以行风带动政风,始终以一流的工作作风,过硬的政治素质,投身农机化事业,服务于“三农”,各项工作目标均实现了超规模发展、超常规提升,取得显著成绩。在西楚大地上谱写了 “兴机、富民、强农”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乐章。

    近三年来,随着水稻机插秧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主体创新、设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建、规模化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农机汽车城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社会各界对农机化工作刮目相看,社会认知度空前高涨。特别是今年“三夏”期间,省长李学勇、副省长许津荣在我市专题考察农机化工作,对我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省农机局领导也多次深入秸秆还田、水稻机插秧等机械化作业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对我市农机部门履行职能、服务大局给予了高度赞扬。继去年,泗阳县被省农机局授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进县,今年沭阳、宿豫又被省农机局授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进县(区)。农机化的大变迁是市农机局一班人带领全市农机系统用行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投身争先创优活动、履行为农服务宗旨、推进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一个真实写照。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保有量达590多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36.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1万台,联合收割机1.4311万台,水稻插秧机1.255万台,农作物秸秆还田机1.756万台(套);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自测达到79.5%,比2011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增长了10.4%,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6%,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较大提升,机收水平达到98.3%,全市争取省级以上补贴资金1.5亿元,同比新增5000多万元,争取资金总额排名全省前三名;推广各类补贴机具10842台(套),水稻机插面积达210万亩,同比新增50多万亩,机插率达到60%;农机跨区作业收入达到3.7亿元。铁牛在古楚大地上唱响了一曲农机化奋进的强农富民丰收之歌。

  推广效益型农机出现了花香蝶趋的辐射效应

    前些年夏收期间,市农机局组织最新式的秸秆还田机下乡作业演示时,当地农民看到耕翻后的麦茬田松软、深匀,放水次日即可插秧时,一个个围住机手不让走。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秸秆还田机每年新增近千台(套)。特别是今年,市农机局创新了秸秆还田实施主体后,全市投入各类秸秆还田机达3万台(套),联合收割机秸秆切碎装置2.8万台,完成稻麦秸秆还田率达到55%,全省排名第一。我市的做法也受到了省领导肯定,被省农机局下文在全省推广。

    实施购机补贴促进了农机装备的换代升级

    建市之初,我市农机装备严重不合理,缺新少大,满地都是小手扶拖拉机。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升载体效益,近年来,市农机局把主要精力放在向上争取购机补贴资金上,仅 2010、2011两年享受补贴资金都突破亿元。市、县级财政资金投入也得到了大幅增加,较好地引导了全社会资源向农业、农村集聚,农民用于农机化的总投入也从2005年1.5亿元,增加到2011年6亿元。社会资源的快速倍增也使得我市农机化发展成功实现了从原来动力机械多、小型机械多、低档次机械多的“三多” 向先进适用的配套机械增加多、大中型机械增加多、高性能机械增加多的“三多”转变。

  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源头动力

    大胆尝试、全力培育,这是市农机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行动,有力地实现了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井喷式”发展。正是通过市场规律的无声调节和农机部门的大力扶持,全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如雨后春笋,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大大推进了全市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进程。2012年,全市新发展农机合作社70个,总量达到370个,其中服务规模超过5000亩的农机合作社达到30多个,新创建五星级示范合作社2个、四星级6个、三星级20个。水稻机插秧、秸秆还田等机械化规模作业中农机合作组织的贡献份额突破50%。

  推进安全生产机制创新唱响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便民品牌

    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以全面推进 “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全省率先推行实施农机实地免费检验创新。积极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享、重点突破,实地、定时、定点开展免费登记年检,集中落实免费登记检验、上牌上证、办理平安农机通、发放双优加油卡、参保政策性保险等一系列农机惠民政策,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检验率、政策性保险参保率和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签订率,受到广大机手欢迎。特别是平安农机通用户占全省42%、农机加油卡数量占全省33.2%,已超额完成任务,排名全省第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宿迁农机人团结进取、真抓实干,用忠诚、倾心和执著诠释了勇于担当、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推动进步的当代宿迁农机化的精神,践行着兴机、强农、富民的农机化宗旨;他们用感恩的心在笑与泪、苦与乐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传递着农机人的感动,传递着宿迁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希望。(孙明健 徐 丹)

新闻来源地址: